用閱讀打開生命之門
- 來源:愛和樂教育服務有限公司
- 點擊數(shù):985
- 發(fā)布日期:2011-11-13
用閱讀打開生命之門
泰戈爾說:“使生如夏花之絢爛,死如秋葉之靜美。”這已是一個人所能想到的概括生死奧義的最美的詩句。
可是,對一個沒有經(jīng)歷過任何苦難、看這世界處處是陽光燦爛的孩子,我們該如何讓他懂得,什么是生,什么是死?
而對一個剛剛遭遇了生離死別、眼里總有陰霾無法揮去的孩子,我們又該如何讓他放下心靈的重負,去找回生的樂趣?
還有那些因為意外和不幸而致終身殘疾的孩子,我們?nèi)绾尾拍茉谒麄兩硖幍暮诜块g里,輕輕打開一扇希望的窗,讓春的氣息和夏的微風,重新吹入他們的夢中?
書,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書,那些描繪生命的圖畫,那些撫慰心靈的文字,只有書里才可以找到,一個《絨布兔子》的故事曾經(jīng)讓身患絕癥的孩子甜甜入夢,一本《兩個意達》令多少原子彈的幸存者在淚水中得到安慰,一群偉大的作者和畫者都曾經(jīng)以自己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談論生命的意義——瑪格麗特?布朗,e?b?懷特,布赫茲……
可怎么樣為孩子讀這些書?怎么樣才能讓孩子更輕松的,而不是心情沉痛的去閱讀這些書?怎么樣才能肯定孩子在讀了這些書之后有深遠的收獲,而不是僅僅只有一時沉浸在書中,過后全都忘掉?這些問題,如果你看了下面的文字,可能會獲得一些啟示。
為什么要先說觀念呢?試想,如果連讀書的大人都不明白那些最為基本的哲學思想,又怎么能解答孩子在閱讀中的疑問呢?
所以,在開始閱讀之前,還是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些最樸素的科學與哲學觀念,寫下這些,并非是要我們拿這些話對孩子照本宣科,而是通過了解這些生死觀,再讀到一些相關(guān)的書中情節(jié),我們就不會感到十分迷茫。觀念一:生與死并不對立
有生命的地方,就有死亡,自然界中,花朵的凋零促成了果實的孕育,落葉化作的腐土又讓更多種子生長,從科學的角度來看,死亡,在本質(zhì)上,是讓一些物質(zhì),轉(zhuǎn)化為另外一些物質(zhì)。比如,組成我們身體的細胞,每時每刻都有一些在新陳代謝中死去,而又有一些新的細胞生長出來代替它們,這就是人為什么可以長大。如果,沒有這種死亡和新生,我們也就不會有成長。觀念二:生命是一個整體
生命是從單細胞生物開始的,如果把單細胞比喻為一塊積木,后來紛繁多樣的物種,就像由一塊塊積木拼起來的不同形狀的房子,但,不管怎么變化,生命,至少是地球上的生命,它們是建立在相同的物質(zhì)基礎(chǔ)上,并且相互依賴著。比如,蜜蜂依賴花朵為它提供蜜汁,花朵又依賴蜜蜂為它傳播花粉,還依賴蚯蚓為它松土。這種相互依存的關(guān)系被稱為生物鏈,在生物鏈中,各種生命在一起才構(gòu)成了一個不斷有死亡和新生,而又永遠生生不息的大自然。人,也是這生物鏈中的一環(huán),我們不可能單獨存在,因此,我們也可以說,我們每個人,都是構(gòu)成整個地球生命的一個細胞。觀念三:每個生命都同等重要
生命只要存在,就必然參與著生和死的交替,并在萬物的變化與成長中,起著自己的作用。比如,小草為小羊提供食物,又為螞蟻提供建造房屋的材料;大樹為長頸鹿提供食物,又為金花鼠提供可以住的樹洞。所以,不論大小,一物有一物存在的價值,對你不重要的一朵花、一只蟲,可能對另外一些生命卻非常重要。所以,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愛憎,去評斷其他的生命是否有價值。在大自然中,任何一個生命,都是有價值的,即便是有殘缺的生命,也有它特別的價值,當然,我們每個人,也都是一樣的有自己存在的價值。觀念四:生命的意義不在長短
人的壽命再怎么長,也只是百年,而一棵樹的壽命可以是千年,但即使是這樣久的時間,對有著數(shù)百萬年進化史的地球來說,也只是眨了眨眼。而在宇宙中,比地球更古老的星辰有無數(shù)顆,但即使是存在了數(shù)億萬年的星辰,也只是宇宙存在的時間中的一個瞬間。如果以存在的長短來衡量我們存在的意義,可以說,大多數(shù)的生命都還不如一顆劃過天空的流星來得有意義,但,這樣的長度衡量法本身,又有多少意義呢?
每個生命,都是生命鏈上的一環(huán),而生命為什么存在,不是其中任何一環(huán)能夠單獨解答的。一個人,不可能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存在的終極意義,因為他本身就不是終極的存在。我們能找到的答案,只是我們怎樣才能更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。
那么,什么是生活的意義呢?再多的快樂,也是短暫的,再美的容貌,也會消失,之所以會有這種嘆息,是因為我們總是習慣于從自身如何,來追問人生的意義。而如果我們從對他人如何,來看生命的存在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一棵樹存在于大自然的意義,不在于它生長了多久,而在于它給多少小動物提供了果實和蔭蔽,即使它倒下了,它的樹干也還在為真菌提供著生長的養(yǎng)分;一個人存在的意義,也不在于他生活了多少年,而在于他被多少人愛著、需要著,當他死去了,還有多少人在回憶和思念著他。
因此,我們可以說,一個人,不論他活了多久,他愛過了,也被愛過了,他的存在就是有意義的。
杜曼早教
泰戈爾說:“使生如夏花之絢爛,死如秋葉之靜美。”這已是一個人所能想到的概括生死奧義的最美的詩句。
可是,對一個沒有經(jīng)歷過任何苦難、看這世界處處是陽光燦爛的孩子,我們該如何讓他懂得,什么是生,什么是死?
而對一個剛剛遭遇了生離死別、眼里總有陰霾無法揮去的孩子,我們又該如何讓他放下心靈的重負,去找回生的樂趣?
還有那些因為意外和不幸而致終身殘疾的孩子,我們?nèi)绾尾拍茉谒麄兩硖幍暮诜块g里,輕輕打開一扇希望的窗,讓春的氣息和夏的微風,重新吹入他們的夢中?
書,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書,那些描繪生命的圖畫,那些撫慰心靈的文字,只有書里才可以找到,一個《絨布兔子》的故事曾經(jīng)讓身患絕癥的孩子甜甜入夢,一本《兩個意達》令多少原子彈的幸存者在淚水中得到安慰,一群偉大的作者和畫者都曾經(jīng)以自己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談論生命的意義——瑪格麗特?布朗,e?b?懷特,布赫茲……
可怎么樣為孩子讀這些書?怎么樣才能讓孩子更輕松的,而不是心情沉痛的去閱讀這些書?怎么樣才能肯定孩子在讀了這些書之后有深遠的收獲,而不是僅僅只有一時沉浸在書中,過后全都忘掉?這些問題,如果你看了下面的文字,可能會獲得一些啟示。
觀念篇】
為什么要先說觀念呢?試想,如果連讀書的大人都不明白那些最為基本的哲學思想,又怎么能解答孩子在閱讀中的疑問呢?
所以,在開始閱讀之前,還是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些最樸素的科學與哲學觀念,寫下這些,并非是要我們拿這些話對孩子照本宣科,而是通過了解這些生死觀,再讀到一些相關(guān)的書中情節(jié),我們就不會感到十分迷茫。觀念一:生與死并不對立
有生命的地方,就有死亡,自然界中,花朵的凋零促成了果實的孕育,落葉化作的腐土又讓更多種子生長,從科學的角度來看,死亡,在本質(zhì)上,是讓一些物質(zhì),轉(zhuǎn)化為另外一些物質(zhì)。比如,組成我們身體的細胞,每時每刻都有一些在新陳代謝中死去,而又有一些新的細胞生長出來代替它們,這就是人為什么可以長大。如果,沒有這種死亡和新生,我們也就不會有成長。觀念二:生命是一個整體
生命是從單細胞生物開始的,如果把單細胞比喻為一塊積木,后來紛繁多樣的物種,就像由一塊塊積木拼起來的不同形狀的房子,但,不管怎么變化,生命,至少是地球上的生命,它們是建立在相同的物質(zhì)基礎(chǔ)上,并且相互依賴著。比如,蜜蜂依賴花朵為它提供蜜汁,花朵又依賴蜜蜂為它傳播花粉,還依賴蚯蚓為它松土。這種相互依存的關(guān)系被稱為生物鏈,在生物鏈中,各種生命在一起才構(gòu)成了一個不斷有死亡和新生,而又永遠生生不息的大自然。人,也是這生物鏈中的一環(huán),我們不可能單獨存在,因此,我們也可以說,我們每個人,都是構(gòu)成整個地球生命的一個細胞。觀念三:每個生命都同等重要
生命只要存在,就必然參與著生和死的交替,并在萬物的變化與成長中,起著自己的作用。比如,小草為小羊提供食物,又為螞蟻提供建造房屋的材料;大樹為長頸鹿提供食物,又為金花鼠提供可以住的樹洞。所以,不論大小,一物有一物存在的價值,對你不重要的一朵花、一只蟲,可能對另外一些生命卻非常重要。所以,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愛憎,去評斷其他的生命是否有價值。在大自然中,任何一個生命,都是有價值的,即便是有殘缺的生命,也有它特別的價值,當然,我們每個人,也都是一樣的有自己存在的價值。觀念四:生命的意義不在長短
人的壽命再怎么長,也只是百年,而一棵樹的壽命可以是千年,但即使是這樣久的時間,對有著數(shù)百萬年進化史的地球來說,也只是眨了眨眼。而在宇宙中,比地球更古老的星辰有無數(shù)顆,但即使是存在了數(shù)億萬年的星辰,也只是宇宙存在的時間中的一個瞬間。如果以存在的長短來衡量我們存在的意義,可以說,大多數(shù)的生命都還不如一顆劃過天空的流星來得有意義,但,這樣的長度衡量法本身,又有多少意義呢?
每個生命,都是生命鏈上的一環(huán),而生命為什么存在,不是其中任何一環(huán)能夠單獨解答的。一個人,不可能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存在的終極意義,因為他本身就不是終極的存在。我們能找到的答案,只是我們怎樣才能更有意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。
那么,什么是生活的意義呢?再多的快樂,也是短暫的,再美的容貌,也會消失,之所以會有這種嘆息,是因為我們總是習慣于從自身如何,來追問人生的意義。而如果我們從對他人如何,來看生命的存在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一棵樹存在于大自然的意義,不在于它生長了多久,而在于它給多少小動物提供了果實和蔭蔽,即使它倒下了,它的樹干也還在為真菌提供著生長的養(yǎng)分;一個人存在的意義,也不在于他生活了多少年,而在于他被多少人愛著、需要著,當他死去了,還有多少人在回憶和思念著他。
因此,我們可以說,一個人,不論他活了多久,他愛過了,也被愛過了,他的存在就是有意義的。
杜曼早教